我們最近剛完成一個印尼本地網約車平臺的開發,從需求溝通到上線花了大概5個月,其中光是AI相關功能的調試就占了兩個月。剛開始和客戶聊的時候,他們提的需求很實在:希望解決雅加達這種大城市高峰期打車難的問題,同時降低空駛率(司機接不到單的情況),還要提升用戶體驗——比如讓乘客更快打到車,讓司機接單更順路。傳統做法可能是靠人工規則去分配訂單,比如按距離最近原則,但這樣很容易出現司機繞路或者乘客等太久的情況。后來我們給客戶推薦了AI動態調度系統,簡單來說,就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時分析海量的歷史數據(包括不同時段的訂單密度、各區域的交通擁堵情況、司機的行駛習慣),再結合當前的實時路況(對接了印尼本地的地圖API),自動計算出“最優匹配方案”。舉個例子,如果某個區域突然涌進大量訂單,系統不會機械地把最近的司機都派過去,而是會判斷哪些司機完成當前訂單后順路能接新單,哪些司機即使稍遠但接單后整體效率更高,甚至還能預測未來15分鐘某個商圈的訂單爆發概率,提前把附近閑置的司機引導過去“蹲點”。
開發流程上,我們一般先從市場調研切入。印尼的網約車場景和國內有不少差異,比如當地很多人用現金支付(雖然電子支付在增長,但現金依然是主流),司機可能同時接多個平臺的單,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比國內更高。所以前期我們會和客戶一起梳理核心功能清單:基礎功能包括用戶注冊/登錄(支持手機號+驗證碼,以及Google/Facebook第三方登錄)、實時定位與地圖導航(對接的是印尼本地更精準的地圖服務商)、訂單管理(乘客下單-司機接單-行程中實時追蹤-支付-評價);進階功能則圍繞AI展開,比如前面提到的智能調度系統,還有AI定價策略——系統會根據供需關系自動調整價格(比如暴雨天或者早晚高峰適當加價,但加價幅度會通過算法控制在一個用戶能接受的范圍內,避免流失客源),以及AI客服機器人——能自動處理80%的常見問題(比如“司機多久到?”“訂單怎么取消?”“支付失敗怎么辦?”),只有復雜問題才會轉接人工。
技術實現階段,后端架構我們用了微服務模式,方便后續擴展(比如后期要接入摩托車網約車或者貨運服務);數據庫選型考慮了印尼本地的數據合規要求(比如用戶位置信息的存儲權限);前端則重點優化了弱網環境下的體驗(印尼部分偏遠地區網絡信號不穩定,所以我們做了數據預加載和斷點續傳)。最花時間的是AI模型的訓練——我們拿客戶提供的前6個月真實運營數據(脫敏后)喂給模型,讓它學習不同時間段、不同區域的訂單規律,前前后后調參調了不下20次。比如最初模型總傾向于把訂單派給評分高的司機,但后來發現有些老司機雖然評分高但接單慢,反而影響了整體效率,后來調整了權重,把“響應速度”“歷史完成率”“順路程度”這些指標綜合起來計算。
測試環節我們特意找了印尼本地的兼職司機和乘客參與。有個司機反饋說,以前他每天跑10單左右,現在用了新系統后能跑到14-15單,空駛時間減少了一半;乘客那邊則普遍覺得“叫車更快了,等的時間沒那么長”。上線后我們還會持續監測數據,比如每周分析一次訂單匹配成功率、用戶留存率、司機收入變化,根據實際情況優化算法參數。
說實話,現在做網約車App,如果只做基礎的“叫車-接單”功能,很難形成競爭力。AI的價值在于把“經驗驅動”變成“數據驅動”,讓平臺自己學會“思考”。就像我們客戶說的:“我不想天天盯著后臺調規則,我希望系統自己能越跑越聰明。”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做這類項目,都會把AI功能作為標配——它不僅是技術亮點,更是實實在在能幫客戶降本增效的工具。印尼的市場潛力很大,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優化AI功能,比如加入預測性維護(提醒司機什么時候該保養車輛)、個性化推薦(根據乘客的歷史出行記錄推薦常去地點的優惠活動),讓網約車App真正變成一個“會學習的出行管家”。
文章來源網址:http://www.zeyuandiaosu.com/archives/appd/2214,轉載請注明出處!





精選案例
推薦文章
Core competence
高質量軟件開發公司-成都小火科技
多一套方案,多一份選擇
聯系小火科技項目經理,及時獲取專屬《項目方案》及開發報價
咨詢相關問題或預約面談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
業務熱線 1911355185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