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成都小火科技的開發負責人。今天下午剛開完項目復盤會,團隊正在攻堅的“中小學AI教務系統”已經進入內測階段,這個從去年底就開始籌備的項目,現在終于要和學校見面了。說實話,做教育類軟件這些年,我們越來越清楚:傳統教務系統就像一本厚重的紙質臺賬,老師填表、主任審批、校長調閱,每個環節都繞不開人工傳遞;而當AI真正融入后,整個教務流程開始有了“思考能力”。
記得第一次和合作校校長聊需求時,他指著辦公桌上堆成小山的表格說:“最頭疼的不是排課,是排完課總有家長打電話問‘我家孩子怎么周五下午沒體育課’,班主任得翻課表、查調課記錄、再解釋原因,光這一個動作每天就要重復幾十次。”這句話點醒了我們,AI教務系統的核心,不是替代老師,而是讓信息“主動說話”。所以我們把系統設計成了三層架構:底層是傳統教務功能(課程管理、考勤統計、成績錄入),中間層是數據處理引擎,最上層則是AI交互層。
舉個實際場景:以前老師調課得先在系統里提交申請,教務主任手動核對教師時間、教室占用、課程沖突,再批復;現在老師只要在AI助手里說“我想把周三下午第三節的數學課和周五上午第二節調換,因為要參加區里教研”,AI會自動分析涉及班級的課表、兩位老師的空閑時段、目標教室的使用情況,甚至能識別“教研”這類模糊原因是否合理(比如調課時間是否與考試周沖突),幾秒鐘生成3套最優方案供選擇。如果家長想查孩子課表,不用登錄系統找入口,直接對綁定的微信小程序說“小智,幫我看看孩子下周有哪些戶外課”,AI就能語音播報并推送圖文版課表,連體育課的場地(操場還是體育館)都標注得清清楚楚。
當然,AI的功能遠不止于此。我們在系統中嵌入了“學情預警模塊”,通過分析學生近三次作業正確率、課堂簽到數據、考試分數波動,AI能主動標記出“連續兩次數學作業錯誤率超40%”“英語早讀遲到三次且課后未補學”的學生,生成個性化報告推送給班主任。上周合作校的班主任試用后說:“以前總要自己翻本子記哪些孩子需要重點關注,現在系統直接標紅了,還能看到AI建議的溝通話術,比如‘孩子最近幾何題失分多,建議課后留10分鐘單獨輔導’。”
說到開發流程,其實和常規教務系統有共通點,但AI的加入讓每個環節都更復雜。前期需求調研階段,我們花了整整兩個月泡在學校:跟著老師聽課,記錄他們每天重復說的“麻煩事”(比如“每次調課都要改三個地方的記錄”);蹲守教務處,看主任怎么處理突發事件(比如臨時有老師生病,如何快速調人);甚至和家長聊天,了解他們最想知道的教務信息(比如“孩子座位安排有沒有規律”“延時服務選課能不能提前推薦”)。這些真實場景最終變成了系統的“AI指令庫”,比如當老師說“緊急調課”時,系統會優先推薦“同科目教師”“相鄰時間段”的方案。
接下來是數據中臺搭建,我們需要整合課程表、學生成績、教師檔案等20多類歷史數據,清洗掉無效信息(比如格式混亂的舊版Excel表),并用AI模型訓練“語義理解能力”,比如把“周三下午的課”精準對應到具體時間段(15:00-15:40),把“調換”識別為“交換兩節課的位置而非單純調整時間”。最關鍵的是AI交互層的優化,我們測試過上百種對話邏輯:當家長問“孩子成績怎么樣”時,系統不會直接甩一串數字,而是先判斷詢問者身份(家長/教師/校長),再給出差異化反饋(家長看到“相比上次進步了2分,主要提升在計算題”;教師看到“班級平均分85,該生82,需關注應用題失分”)。
現在系統已經能在測試環境中處理90%的常規教務問題,但我們也清楚,AI不是萬能的,比如涉及學生隱私的數據(如家庭信息)必須設置嚴格的權限分級,AI生成的調課方案仍需要人工二次確認,尤其是遇到“主科教師同時請假”這類復雜場景。不過看著合作校老師試用時驚訝的表情(“原來不用記那么多規則也能把教務做好”),我們覺得這事兒值得繼續打磨。畢竟教育的本質是“人影響人”,而AI的價值,是讓老師有更多精力去做那些機器做不到的事:比如拍拍學生的肩膀說“這次進步很大”,或者針對某個孩子的特點調整教學方法。這大概就是我們做教育類AI軟件最樸素的想法。
文章來源網址:http://www.zeyuandiaosu.com/archives/xitongkaifa01/2231,轉載請注明出處!





精選案例
推薦文章
Core competence
高質量軟件開發公司-成都小火科技
多一套方案,多一份選擇
聯系小火科技項目經理,及時獲取專屬《項目方案》及開發報價
咨詢相關問題或預約面談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
業務熱線 19113551853

